我国最早的一部家训是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政治家姬旦所作。
姬旦是周文王之子,周武王之弟,历史上称为周公。早年跟随哥哥讨伐商纣王建周朝,后辅佐周成王形成“成康之治”,人民富足,天下太平。
他有包括《戒子伯禽》和《戒侄成王》两部的家训,历史上称为《姬旦家训》,是我国最早的、正规的、有文字记载的家训,对后代影响很大。
姬旦在《戒子伯禽》里先总结自己的为人告诉儿子说:“我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,我于天下亦不贱矣。然我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子之鲁,慎无以国骄人。”
姬旦殷殷告诫代他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:“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,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,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,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,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,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。去矣,其勿以鲁国骄士矣。”
意思是要求儿子到了鲁国后,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了,就慢待了士人和民众。要礼待贤才,勤政爱民,把鲁国治理好,做诸侯国的榜样。
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,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、务本重农、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。
周公在《戒侄成王》里,一再告诫侄子成王要修己敬德,防止骄奢淫逸、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。
从姬旦对儿子和侄儿的训导,可以得到三点启示:
① 以身立范
所以要想孩子成人成才,为人父母,自己必须立得直,行得稳,榜样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。
如果自己有私心,处理问题必然有偏颇,却又以正人君子的面孔要求下一代,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,教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。
② 目标明确
现在我们有不少家长是跟风走,孩子在校读书时,目标是“分数”;进入社会工作了就是“钱”。殊不知“分数”多少并不等于“才”,“钱”多少并不代表“德”。这样培养孩子是出不了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。
因此,家长必须首先根据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需要,给自己培育下一代的目标正确定位。有了目标导向,才不会盲目施为。
③立规成训
姬旦是帝王家,平常人也一样。从姬旦开始,几千年的文明史中,流传青史的“颜氏家训” “朱子家训”等和当代倡导弘扬和建设的红色家风都说明了这点。